开云app下载软件安装

0510-85310683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介质陶瓷

常熟全力以赴构建声学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 “苏州·中国声谷”奏响创新最强音

更新时间:05-26 13:33
作者: 介质陶瓷

  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六百年前,七溪流水酝酿的一弦琴声,让常熟得以在古琴史上留名。

  大江东流去,奔涌创新潮。时至今日,长江南岸积蓄的声学力量,正以集群之势开启常熟的新未来。

  自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苏州·中国声谷”先后被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和苏州市“十四五”规划,成功创建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声学产创项目,吸引一众高精尖人才落户……常熟声学产业迅速起势,奏响高水平发展的最强音。

  9月28日,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暨专题调研常熟市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声学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布局迅速做大规模,促进集群化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声学创新策源地。

  “‘苏州·中国声谷’是常熟未来开放创新的重要载体平台。”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常熟将全力以赴,高标准推进声谷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端前沿项目集聚,推动取得更多成果,构建声学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打开“苏州·中国声谷”的“五大中心”布局图,常熟对声学产业的规划在常浒河畔连珠成线。驱车沿着江南大道一路驶来,能够正常的看到图上的规划已经逐渐变为现实,更能感受到声学产业的发展已成集群之势。

  来到江南大道与扬子江大道的十字路口处,声谷艺体中心“七溪通海”的形态赫然显现。该项目主体建设已经基本竣工,目前正处于内部装修阶段。两台吊机高高耸立,挥舞着“手臂”反复吊送建材;叉车走走停停,忙个不休;建筑工人的吆喝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眼前的这座建筑,将在今年底为当地百姓带来非凡的声学体验。

  沿着江南大道继续向前行驶,经过十分钟左右的车程,便来到国际声学技术创新中心。最早落户在这里的是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展示厅中,研究院总经理助理兼运营总监谢海圣讲述了一把超声手术刀在研究院完成的过程。

  超声手术刀的超声波来自换能器,而压电陶瓷是换能器最核心、最关键的材料。压电陶瓷收到电信号会发生振动。振动发生后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在刀头输出最大的超声功率,从而完成肌肉组织的切割和止血功能。

  研究院的压电陶瓷研发实验室已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性能压电陶瓷,但由于原材料昂贵、产品质量合格率等原因,不适合规模化生产,目前正致力于使用常见原料研发可以市场化的高性能压电陶瓷。实验室制作出来的压电陶瓷,可以送到二楼的医疗超声研发技术中心,供超声手术刀研发使用。

  无论是压电陶瓷,还是超声手术刀,它们的产品测试都可以在研究院的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做。这里可提供多个光学平台、电声音频分析仪、扫频仪、声学转台等换能器测试环境,以及阻抗管、流阻测试仪等材料测试环境,形成一整套电声产品分析、测试、开发的标准环境。

  这样的研发场景,在国际声学技术创新中心比比皆是。环顾国际声学技术创新中心,这里有围绕尖端先进的技术转化应用建设的苏州国融前沿技术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苏州产研院合作建设的苏州声光微纳技术研究所。此外,还建成5个公共实验室子功能平台,声学联合检测中心一期建成投用,材料检验测试公共平台、电声检验测试平台、音频分析评测平台投入运营。

  从国际声学技术创新中心出来,沿着江南大道继续往前,驶进兴港路,过两个路口就来到了中科建声(苏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是首个落户“苏州·中国声谷”的声学产业项目。在公司的产品展厅内,展示着很多背景墙、吊顶、灯罩,更不可思议的是家用的猫窝、狗窝。“这些都是我们研发的聚酯纤维吸音板衍生制品,具有吸声、隔热及装扮修饰的效果。”该公司董事长左洪运说,研发创新始终是公司发展的动力,目前研发中心拥有近20人的开发团队,包括高级工程师、大学教授、中科院声学博士等研发人员,年投入研发费用1000多万元,今年获批中国建筑声学材料苏州创新中心,将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在中科建声不到500米的地方,是常熟市皓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在红黄相间的厂房一侧,一排白色的简易房格外显眼。“这是机器的隔声罩,假如没有它,我们要停工停产。”该公司副总经理金腾芳打开隔声罩后,噪声明显高了一倍。这个隔声罩是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据工厂实际生产情况做研发的,在有效降噪的同时还满足了散热通风的需要。皓吉达的工厂完成改造后,经过专业测试,厂房外近距离的昼夜噪声强度从治理前的90多分贝直接下降到50分贝左右,符合国家昼夜噪声强度的标准,这才避免了开工即停工的危机。

  经过两年的发展,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初具规模。以常熟经开区为示范区,包括声学培育中心、声学产业科技展示中心、国际声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声谷创新加速中心、声学产业制造中心“一区五中心”发展骨架已经成型;成功引进中科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一批国内外顶尖研发人才团队,招引落地行业领域的声学产创项目近100个,总投资超220亿元。

  常熟声学产业从无到有的成长,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重点是人才、创新、产业、资本共同发力。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认为,坚持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融合”为核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支撑声学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

  这套用于推动声学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四链融合”布局,在当地被形象比喻成“发声”的全过程。

  声学产业能“发声”,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是“声源”,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的变革。

  11月18日,2022全国声学创新创业大赛暨苏州·常熟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站(线上赛)举办,通过“云路演”的方式,重点面向声学产业及技术服务、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半导体关键技术等领域,吸引了12个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参与大赛路演。经过激烈的角逐,本场大赛最终评选出6名获奖选手。获奖项目将推荐进入苏州·常熟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有机会直接立项常熟市“昆承英才”计划,更有机会获得最高600万元的项目资助。

  人才引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常熟经开区借助全国声学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全力拓宽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创业的交流渠道,以赛引才、以赛聚才、以赛助才,整合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资源,加速为“苏州·中国声谷”注入创新动能。

  在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卢明辉看来,能不断吸引人才团队入驻,除了自身拥有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外,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声谷建设的人才、产业政策也是重要原因。“就比方说研究院的柔性聘用机制,支持人才双向流动,这种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本身就很着迷。”卢明辉介绍说,目前研究院已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大院大所在职人员采用校地双聘制,骨干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可在保留原有工作关系的同时,与研究院建立聘任关系,获得聘任待遇和项目研发配套资助。

  常熟经开区发展声学产业,是在现有产业赛道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常熟经开区的主导产业,占常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量的40%。面对汽车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趋势,常熟经开区怎么应对?“新能源汽车对减震隔音降噪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同时汽车的智能化趋势,也给以人机语音交互、音响娱乐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座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常熟经开区招商局局长许俊说,常熟经开区以声学赋能汽车产业,筑牢NVH、智能座舱等汽车声学的产业基础,并向智能驾驶、车规级半导体延伸。

  11月18日,毫米波智能车载雷达落户常熟经开区,填补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及核心传感器的国内空白;10月18日,苏州汉天下自有晶圆厂通线,积极发挥内部资源整合优势;9月7日,总投资70亿元的长城控股系列项目落户常熟经开区,其中,诺博汽车智能座舱项目主要生产智能座舱……聚焦先进声功能材料、智能电声、汽车声学三大招商方向,今年以来新落地长顺新能源汽车声学包等声学产业项目19个、国融振控非线型隔振器等声学科创项目22个。

  只有聚起“资本之力”,才能让创新之声“传得出、听得见”。6月,常熟菜根集成电路项目顺利拿到了常熟经开区的1000万元股权投资,用于扩大产能。菜根集成电路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音频信号放大芯片、光电驱动芯片的设计和封测集成的企业。今年初,公司遇到了产能瓶颈,急需扩建厂房。公司董事长宗海洋找到有关部门寻求资金扶持,常熟经开区了解情况后,迅速组建团队对接,解决企业未来的发展困难。

  为了消除公司发展的资金顾虑,常熟经开区配备专项资金。“当前,在声谷中,已形成了平台孕育出技术、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撬动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反哺给技术的闭环,专对于声学企业的招引进行资本扶持。”常熟经开控股相关负责人姜添翼说。

  如今,常熟经开区形成了三级基金架构:苏州市级的天使投资基金,常熟市级的常创基金、新动能基金,以及经开区本级的2亿声谷专项基金。截至目前,常熟经开区基金规模达到52.4亿元,其中46亿元用在声学产业,另外还开发了“声谷贷”“专项债”金融产品。

  常熟声学产业能够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发声”,正是坚持以人才带动技术、以技术推动产业、以产业吸引资本、以资本反哺人才,充分的发挥人才在动势能转换中的作用,驱动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两年的潜心培育,“苏州·中国声谷”已经展露锋芒,但对于建设者来说,并不满足于此,如今更要乘势而上,尤其要持续加快“一区五中心”建设,全力推动声谷片区出形象、见成果。

  当前,“苏州·中国声谷”已逐渐形成了产业创新集群的各类要素聚“形”的“整合”,如何转变为汇“神”的“融合”?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国栋说,围绕“一区五中心”既定建设目标任务,声谷建设将坚持上下协同、统筹推进,做到方向不偏、一以贯之,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深层次地融合、集群发展,为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项目科技含量要够高。“我们将加速产业增长扩容,推动产业招商、人才引育、配套完善‘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形成声学特色鲜明、产业梯度最优、创新型企业集聚度最高的产业创新集群。”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顾伟明介绍,常熟经开区面向声学头部企业、高科技属性企业定向招商,聚焦汽车声学、先进声功能材料、海洋声学等细致划分领域,培育引进声学产业重点企业。

  高层次人才要集聚。“围绕全力推进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声学前沿领域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加速形成声学创新策源地。”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峰说,面向声学领域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解决关键材料、核心器件等方面难题,突破声学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孵化科技型领军企业,同时依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常熟理工学院,建立声学应用人才培育区,为声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产业功能配套要跟上。位于常熟城铁片区核心区的一片55.5亩土地,是常熟经开区的一片“飞地”。11月18日,常春藤国际人才港项目在这里启动建设,规划有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分区规划生产研发区、办公区及生活配套区(人才公寓),区域配套IDC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综合能源中心,构筑“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功能闭环,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引擎、数字产业集聚平台。

  除了人才社区外,常熟经开区还划分声学产业功能区。常熟经开区专门成立国有企业,肩负起聚焦声谷片区开发、突出存量资产提质、持续加强载体建设的三项重任。在持续用活用足存量资源、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常熟经开区高标准打造声谷创新加速中心、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兴港电声科技园、李袁智造产业园等一批招商载体,让更多大企业、好项目选择经开区、投资经开区、扎根经开区。

  贴心服务也要有保障。与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一街之隔的声谷双创服务中心,拥有20人的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19家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政策发布、客户服务、申报辅导、材料受理、材料审核、项目管理、汇报反馈”服务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构建具有声谷特色的科学技术人才服务体系。

  翻开《苏州·中国声谷战略规划研究》,一幅声学产业体系逐渐完备、不断迈向产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宏图跃然纸上。“苏州·中国声谷”立足国内,对标国际,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布局科学、合作共赢、开放共享、辐射引领的国际一流声学产业创新中心,在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明显地增强。到2035年,“苏州·中国声谷”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000亿元,声学产业总产值达2590亿元,布局国家级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5个,建设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5个,领军公司数超过15家,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超过40件。

  从服装城到汽车城、再到声谷,产业的更新迭代,折射出常熟转型气魄,那就是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内涵式增长。如今,常熟正凭借这种胆识与气魄,在长江畔嘹亮唱响“声之歌”,打造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的声学产业创新集群,不断为苏州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一定要标注明确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没有关系。它的原创性以及文中叙述文字和内容信息没有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己检查相关内容。

  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六百年前,七溪流水酝酿的一弦琴声,让常熟得以在古琴史上留名。

cache
Processed in 0.005137 Second.